【导语】在当前智能汽车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智能座舱作为关键的人车交互界面,已成为车企与芯片厂商竞相角逐的热门领域。高通、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凭借技术积累占据重要市场份额,而本土企业芯驰科技凭借“场景定义芯片”的创新理念和强大的自研能力,迅速崛起,成为智能座舱芯片市场的领跑者。其最新发布的X10 AI座舱芯片,更是以前瞻性的技术架构和卓越性能,重新定义了AI座舱时代。本文将深入探讨芯驰科技的崛起之路及其对未来智能座舱市场的影响。
在当前智能汽车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座舱作为连接人与车的关键交互载体,正日益成为各大车企和芯片厂商角逐的热门领域。
而热门领域,从来都不会缺乏竞争。
高通凭借在通信和芯片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英伟达凭借图形处理能力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优势,在高端智能座舱芯片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近两年,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都在集中发力,推出了各自的座舱芯片产品,试图在这个快速增长的领域分走更大的市场蛋糕。
作为本土车规芯片的领军企业,芯驰科技已经在座舱芯片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yǐng)而(ér)出。驾趣智库研究院最新数据(国内乘用车上(shàng)险(xiǎn)量(liàng))显示,2025年1-3月,在10万元以上的车型中,芯驰的X9系列座舱芯片(包括仪表、中控和域控)装机量位居本土第一名。
这一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
芯驰领跑本土座舱芯片市场的底层逻辑
芯驰科技成立于2018年。
彼时的国内汽车市场上,电动化、智能化的行业大势已经初显端倪,对车规级芯片的需求量(liàng),迅(xùn)速(sù)井(jǐng)喷(pēn),市(shì)场(chǎng)潜(qián)力(lì)巨(jù)大(dà)。只(zhǐ)不(bù)过(guò),当(dāng)时(shí)的(de)车(chē)规(guī)级(jí)芯(xīn)片(piàn)市(shì)场(chǎng),被(bèi)国(guó)际(jì)芯片巨头强势垄断,他们凭借先发优势和已经形成的技术壁垒,控制着全球车规芯片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筑起了一道看似难以逾越的高墙。
当时的芯片“卡脖子”事件,一度就曾闹的沸沸扬扬,整个行业都掀起了一场供应链安全的大讨论。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呢?行业统一的答案都是加速本土芯片企业的发展,而芯驰科技,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
2019年芯驰科技完成了中国第一颗16nm车规SoC芯片流片。此后几年时间里,随着中国汽车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提速,本土芯片企业也实现了快速崛起,以芯驰科技为代表的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精准的定位,逐步打破了外资企业的市场垄断。芯驰科技的一系列产品迅速量产落地,并大规模上车装载,成为近年来,国产车规主控芯片落地与量产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尤其是在座舱领域,芯驰科技更是建立起了全面领跑的优势。
数据显示,截止目前,芯驰科技的全系列产品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800万片,覆盖了全球100多款主流车型。那么问题也来了,短短数年间就能在外资巨头的环伺中成长为本土芯片市场上的“独角兽”企业,芯驰科技究竟有何魅力?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芯驰科技没有选择在巨头的阴影下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以“场景定义芯片”为破局之道,踏上了技术与商业双轮驱动的逆袭征程。从最初的技术攻坚,到产品的打磨优化,再到市场的开拓布局,每一步都走得平稳且坚定,也正是基于此,芯驰科技才能率先成功突围,不仅改写了行业格局,更点燃了国产芯片崛起的希望之火。
汽车芯片技术门槛高、认证标准严苛,国际垄断的格局都是现实存在的困境,想要破局,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磨全栈自研能力,只有坚持自研,才能突破技术封锁,掌握核心竞争力。从成(chéng)立(lì)之(zhī)初,芯驰科技就组建了一支由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打造出了完善的产品矩阵。
以芯驰X9座舱芯片系列产品为例,可以全面覆盖各类座舱处理器的需求,从仪表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再到座舱域控、舱泊一体等,从入门级到旗舰级的座舱应用场景,芯驰X9都能完美适配,在上汽、奇瑞、长安、一汽、广汽、北汽、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车企的50多款主流车型上实现量产,覆盖多款本土销量领先和大量出海的车型。
芯驰E3系列高端智控MCU同样强大,已经拿下多个“国内首个”。芯驰E3系列是国内首个支持激光雷达量产的高性能MCU,在理想L系列、零跑C10、零跑C16等爆款车型上都已经量产搭载。此外,作为国内首个应用于主动悬架的车规控制芯片,搭载芯驰E3系列的悬架控制器也已经在奇瑞瑞虎9、星途瑶光等车型上量产;在电传动领域,威睿能源基于芯驰E3系列打造的OBC+DCDC,也已经在smart精灵#1、smart精灵#3、极氪X等车型上量产,并出海到了欧洲市场。
全栈自研带来的技术优势之外,芯驰科技还是生态建设方面的“高手”,构建了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车规级芯片市场潜力巨大,竞争也大,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合作伙伴深度协同的创新也非常重要。芯片厂商和Tier1、车企之间,需要由从前的单侧供应关系转变为多方共赢的新生态。
芯驰科技与上汽大众等多家车企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和主机厂伙伴实现了深度绑定,深入了解主机厂的需求,共同定义“场景化芯片”,还与上下游“伙伴”构建了生态开放的“技术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同时,还持续推动着整个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X10“出鞘”,再引领一场重新定义AI座舱的新“革命”
以芯驰科技为代表的本土芯片企业迅速崛起,带来了国内智能化市场的“日新月异”。
供应链安全方面,减少了对外资芯片的依赖,尤其在高端市场上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后,全面提升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成本方面,本土芯片企业的技术创新、高集成度的设计以及本土化服务优势等,也在持续优化着整车企业的BOM成本和开发周期。
当然,更大的变化还体现在市场的规模化上。
我们以智能座舱为例。驾趣智库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上,智能座舱的渗透率正以每年约11%的增速提升,2024年国内乘用车市场的智能座舱渗透率已达73%。今年前两个月,国内乘用车市场的智能座舱渗透(tòu)率还在持续提升,其中10-20万元价位区间的渗透率从去年同期的70.5%提升至77.4%,20-30万元区间的渗透率更是从64.8%同比提升至84.9%。

图片来源:驾趣智库
规模在爆发,应用场景也在持续进化。伴随着时代车轮的加速向前,大模型技术上车成为行业内新的竞速赛道,传统智能座舱正加速向AI座(zuò)舱(cāng)升(shēng)级(jí),更(gèng)聪(cōng)明(míng)、更(gèng)自(zì)然(rán)、更(gèng)贴(tiē)心(xīn)的(de)座(zuò)舱(cāng)功(gōng)能(néng)和(hé)体(tǐ)验(yàn),成(chéng)为(wèi)众(zhòng)多(duō)用户购车时的优先选项。
对于以上新变化,芯驰科技也已经早有布局。2023年发布的X9SP,就已经实现AI算法的本地部署,支持车内多模态感知和云端大模型交互。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发布的最新一代AI座舱芯片X10,更是以前瞻性的技术架构、强大的性能表现以及丰富的AI生态,重新定义了全民AI时代的座舱处理器标准。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X10是芯驰科技对AI座舱核心需求深度理解后打造的新一代产品,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对AI座舱趋势的精准预判。
芯驰X10系列产品采用专为AI计算优化的ARMv9.2 CPU架构,CPU性能高达200K DMIPS;同时X10还集成了1800 GFLOPS GPU和40 TOPS NPU,并配置了高达128-bit的LPDDR5X内存接口,速度可以达到9600 MT/s,在行业内是绝对意义上的遥遥领先。芯驰X10还为整个系统提供了154 GB/s的超大带宽,不仅着眼于现在,还为未来更多的AI应用留足了空间。芯驰X10还支持7B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的端侧部署,解决了云端延迟与隐私问题,可以实现毫秒级响应,推动智能座舱真正从“功能执行”向“主动服务”跃迁。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制程工艺方面,芯驰X10采用了4nm先进制程,相较于当前主流高端车规芯片常用的7nm和5nm制程,4nm在晶体管密度、性能、功耗控制上都有显著提升,可以更好地支持AI座舱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应用和AI计算任务,确保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保持领先。
在AI大模型迅速普及的当下,将强大的模型顺利部署到车载系统中,不仅是现实需求,也是车企面临的一大挑战。芯驰 X10 带来的是全链路适配的“工具箱”,将为整车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降低AI大模型上车的门槛。正如芯驰科技CTO孙鸣乐所言,AI大模型在车内的部署,市场需求强烈,将AI大模型部署在车内,能够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和产业变革机会,催生出更多的创新应用,是一个驱动行业增长的重要方向。而X10系列的推出,正是为了满足大模型上车后,AI座舱对座舱芯片的更高要求。
小结:
芯驰的成功,本质是“技术刚需+商业落地”的精准共振,既不盲目堆砌算力,也不依赖政策保护,而是从车企痛点出发,用平台化产品降低智能化门槛,以本地化服务缩短产品落地周期,最终在市场验证中实现口碑与规模的双增长。用场景定义芯片,靠生态降低门槛,用规模来验证价值,芯驰科技开辟出了本土芯片突围的中国路径。
新产品X10的前瞻布局,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扩充市场份额,更是在为后续即将爆发的全民AI座舱时代筑基。这场“芯”与“智”的赛跑,芯驰已抢到关键的先发位。这家成立6年多的本土“芯片独角兽”,正加速驶向全球车规半导体的第一梯队。未来,芯驰或将代表中国力量,成为全球智能座舱芯片市场上的重要一极,推动“全民AI座舱”时代的真正到来。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