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8月5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公示了2016至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清算审核结果,总额高达165亿元,并预告了2021至2022年度预拨情况,标志着长达13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入全面清算新阶段。同时,财政部宣布电动车免牌照税政策将延期至2029年,为车主带来实质利好。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政策调整与接续发力的决心,也预示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迈向更加精细化、高效化的扶持阶段,车网融合与金融(róng)支(zhī)持(chí)成(chéng)为新焦点。
8月5日这一天,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正式对外公示了2016至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的清算审核最终结果,核算出的总金额高达165460万元。与此同时,该司还公布了2021至2022年度补助资金的预拨情况。这一系列举措的落地,意味着持续长达13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迈入了全面清算的新阶段。
在2021至2022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的预拨额度达到了16789万元,这一资金惠及了10个省市的19家企业。其中,位于陕西的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和深圳的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了3791万元和3556万元的补助。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也获得了3015万元的补助。此外,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合资车企也获得了数额可观的百万元级补贴;而在造车新势力中,仅有零跑汽车出现在了预拨资金的名单之中。

五年清算的最终篇章
在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出清算申报通知三个月之后,这份姗姗来迟的审核结果终于呈现在了公众面前。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在公示中明确指出,审核工作已经委托给了工业(yè)和(hé)信(xìn)息化部通信清算中心来执行,公示期仅有短短的七天,截止日期为8月11日。
在此次清算审核过程中,地方监管局成为了主力军。以广东监管局为例,该局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并举的方式,成功(gōng)完(wán)成(chéng)了(le)审(shěn)核(hé)任(rèn)务。一方面,他们与省发改委、工信厅紧密协作,共同梳理政策要点;另一方面,他们依托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和地方公示系统,对申报车(chē)辆(liàng)的(de)数量、金额、公示时间等核心数据进行了逐项核对。
在审核过程中,那些不符合规定的车辆被精准地筛除了出来。广东监管局还动态跟踪了资金流向,确保审核无误的补贴能够通过规定的科目及时拨付到地方或企业。该局在公告中特别强调,将持续关注资金下达和兑付的情况,以“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此次清算审核还采用了穿透式的审核方式。地方监管局利用双平台进行交叉验证,工信部国家监管平台提供车辆的运行数据,而地方公示平台则负责核对申报的一致性。广东监管局在清算过程中发现,部分车辆存在“行驶里程不足”等技术指标偏差,直接予以核减。
然而,清算审核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历史遗留的难题。由于部分销售发生在五年前,车企在追溯原始凭证时遭遇了客观困难。奇瑞汽车在声明中坦承,在2016至2020年的销售过程中,政策并未要求经销商收集终端收款凭证,这导致1.4亿元的补贴因“凭证不符”而被核减。但奇瑞也强调,“申报流程并无违规”。
补贴核减的风暴
奇瑞汽车的遭遇揭开了清算审核的残酷一面。在7月初工信部公示的(de)初(chū)审(shěn)情(qíng)况(kuàng)中(zhōng),多(duō)家车企的申报车辆被大规模核减。奇瑞紧急发布声明澄清,被核减超过1.4亿元的补贴并非“骗补”,而是由于政策执行标准的变化所致。
奇瑞在声明中解释道,“此次2025年度的申报,是将2016至2020年未完成申报的新能源车辆进行汇总申报,只有在四部委审核通过后才会发放补贴,并非企业已经拿到补贴需要退还。”企业还透露,曾就凭证缺失问题咨询政府部门,得到的建议是“先按通知应报尽报”。
此次清算审核的深层问题在于政策衔接。2023年4月,财政部对《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改,将政策执行期延长至2025年底,并将新能源汽车补贴清算、充电设施奖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列为三大重点支持领域。
政策调整带来了审核标准的变化。按照现行办法,省级财政部门需要对企业资金申请进行全面核实。然而,车辆销售五年后追溯终端凭证,让车企陷入了历史资料缺失的困境。奇瑞表示其申报材料此前已经通过了省市两级审计机构的审核,“被核减属于正常流程”。

政策接续发力
8月6日,财政部的一则公告为电动车主带来了利好消息:电动车免牌照税政策拟进行第五次延期。修正草案将授权地方政府继续免征电动车辆牌照税至2029年底,较原定的2025年到期再延长四年。
以主流262匹马力的电动车为例,车主每年可以节省11230元的牌照税,四年免征期总计可以节省超过4.4万元。财政部在政策预告中明确指出,此举是为了“达成政府运具电动化阶段目标”以及“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
车网融合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方向。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在1月发布的车网互动实施意见中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建成技术标准体系,到2030年实现规模化应用。届时,新能源汽车将作为“移动电化学储能资源”,为电力系统(tǒng)提(tí)供(gōng)千(qiān)万(wàn)千(qiān)瓦(wǎ)级(jí)的调节能力。
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也在路上。就在公示补贴清算的前一天(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要求引导资本浇灌新能源产业。该指导意见提出了多层次融资通道和长线资本布局的举措。开放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企业直接融资;推动政府基金、国企基金、保险资金布局“未来能源”方向,破解技术研发长周期痛点。
随着长线资本开始流入氢能、核聚变等前沿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政扶持体系正在经历从“粗放输血”向“精细造血”的关键转折。
回溯政策轨迹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历(lì)经(jīng)了(le)三(sān)次重大转向。2016年前实行的是“普惠式”补贴,这导致了骗补乱象的出现。2017至2020年,政策引入了技术指标门槛。而从2021年起,补贴标准开始逐年退坡20%。
2023年的政策调整具有分水岭意义。财政部在修改《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时,首次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单列为专项补助,这暗示着氢能等前沿领域将成为新的扶持重点。
补贴方式也在逐渐转向精细化。广东监管局的实践就显示出了这一点。他们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并举的方式,成功完成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bǔ)助(zhù)资(zī)金的清算审核任务,并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同时,他们也积极关注车网融合等新方向的发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de)方(fāng)审核构建了“事前政策梳理、事中平台核查、事后资金追踪”的全方位监管体系。该模式在2025年的清算工作中,有效核减了违规车辆,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流失。税收杠杆的作用持续凸显,牌照税免征政策自2012年实施后已五次延期,促使电动车保有量从300辆激增至9.7万辆,涨幅达306倍。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